歇后语——喻事类

时间:2021-02-27 12:58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歇后语——喻事类,欢迎阅读。

  鼻涕流到嘴里——吃亏沾光没外人

  鼻涕流到嘴里——各人吃各人的

  鼻梁骨上摆摊子——眼界要放宽

  鼻尖上的黑痣——近在眼前

  鼻子上挂肉——油嘴

  鼻子上挂粪桶——不知香臭

  鼻子上挂秤砣——抬不起头来

  鼻子上抹蜜糖——干馋捞不着

  鼻子两旁画眉毛——不要脸

  鼻子上戴花——不是个地方

  鼻子上搽粉——一副好相

  闭门造车——自作聪明

  闭眼听见乌鸦叫,睁眼看见扫帚星——倒霉透了

  闭眼瞧东西——装瞎

  闭目养神——悠悠自得

  闭着眼睛卖布——胡扯

  闭着眼睛蹚河——凭命由天

  闭着眼睛进山洞——难免碰壁

  闭着眼睛进山洞——到处碰壁

  闭着眼睛聊天——讲瞎话

  边放鞭炮边打枪——真真假假

  扁担挑水——心挂两头

  扁担挑灯笼——两头明

  变戏法的亮手帕——不藏不掖

  变戏法的拿块布——掩掩盖盖

  宾馆里的小姐——笑脸迎人

  冰窖里打哈哈——冷笑

  病重不吃药——等死

  剥葱捣蒜——干的小事

  剥了皮的蛤蟆——心不死

  擦胭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财迷转向——走路算账

  财神爷放账——无利可图

  财神爷招手——来福了

  财神爷戴乌纱帽——钱也有,权也有

  裁缝的尺子——量人不量己

  裁缝做嫁衣——替旁人欢喜

  裁缝做衣——讲究分寸

  裁缝做衣不用尺——自有分寸

  踩着西瓜打球——能推就推,能滑就滑

  踩着麻绳当蛇——大惊小怪

  踩着鼻子上脸——欺人太甚

  踩着肩头往头上拉屎——硬欺负人

  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操场上捉迷藏——无处藏身

  厕所里挂绣球——配不上

  厕所里吃烧饼——难开口

  厕所里吃甘蔗——臭嚼

  厕所里照镜子——臭美

  厕所里放芝麻——香臭不分

  厕所里搭棚——臭架子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茶馆里谈天——想到哪说到哪

  茶铺搬家——另起炉灶

  茶铺里不想要的伙计——哪一壶不开单提哪一壶

  搽粉上吊——死要脸

  岔路上分手——各奔前程

  岔道上分手——各走各的路

  拆庙散和尚——各奔东西

  豺狼披羊皮——蒙骗猎人

  长城上跑步——大有奔头

  长跑比赛——争分夺秒

  常走泥泞路——不怕栽跟头

  唱戏的没主角——胡闹台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唱戏的吹胡子——假生气

  唱戏的胡子——假的

  唱戏的喝彩——自吹自擂

  唱戏的教徒弟——幕后指挥

  唱戏的转圈圈——走过场

  炒韭菜放葱——白搭

  炒菜不放盐巴——乏味

  扯旗杆放炮——生怕别人不知道

  扯着耳朵擤鼻涕——不对路数

  扯着胡子打滴溜——嘴巴上的劲儿

  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扯裤子补补丁——堵不完的窟窿

  扯掉画皮的恶鬼——凶相毕露

  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

  趁热打铁——正好

  撑船不要篙——放任自流

  成立皮包公司——做无本生意

  城楼上亮相——高姿态

  城楼上看人——眼光高

  吃了秤砣——铁了心

  吃蜂蜜说好话——甜言蜜语

  吃麻油唱小曲——油腔滑调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贪得无厌

  吃完饭就砸锅——不干了

  吃河水长大的——管得宽

  吃烧饼掉芝麻——免不了

  吃过黄连喝蜂蜜——先苦后甜

  吃了黄连吃甘草——先苦后甜

  吃了对门谢隔壁——错了

  吃了筐烂杏——心酸

  吃了早饭睡午觉——乱了时辰

  吃了猪下巴——爱搭嘴

  吃了三碗红豆饭——满肚子相思

  吃了芋头不下肚——顶心顶肺

  吃了算盘子——心里有数

  吃了扁担——横了肠子

  吃了木炭——黑了良心

  吃了蜂蜜——心里甜

  吃了蒙汗药——任人摆布

  吃了冰糖吃豆腐——先硬后软

  吃了豆腐——软了心

  吃了安眠药——昏昏欲睡

  吃了蝎子——心肠歹毒

  吃下苍蝇——直感到恶心

  吃着肥肉唱歌——油腔滑调

  吃着话梅讲话——一股酸味

  吃着黄连唱歌——以苦为乐

  延伸阅读: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推荐阅读:喻事类歇后语精选